[說明]

  本會為增進教育工作者對民主法治教育內涵之瞭解,並將所學內涵化為具體行動,而於2010年辦理「作決定!校園公民會議」教學紀錄片徵選活動。希望透過參與「校園公聽會」形式,讓師生能夠充分體驗和實踐現代公民參與社會議題之精神,同時鼓勵高中、國中及小學教育工作者以影像紀錄學生進行「校園公聽會」之實施過程,分享教學成果,以厚植民主法治教育人材,進而充實法治教育之教學資源,並提供國內各級學校及其他相關單位參考使用。
  「校園公民會議」部落格,建置有教學紀錄片徵選活動優秀得獎作品,透過得獎紀錄片的內容使大家能初步認識民主社會中學習參與「公聽會」的意義及目的、如何參與「公聽會」,以及「公聽會」相關流程;並協助教師了解如何帶領及指導學生進行「校園公聽會」之相關技能(如:引起動機、收集和評估資訊、選定題目、說明、釐清、分辨優先順序、辨識問題與評估後果、反省和評價、參與技巧、有效溝通、談判、妥協、尋求共識進而學習制定良好的生活規範等。)以培養並提升國民之公民素養與法治精神。

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可參考之教學策略(八)

●反省學習經驗

在「民主基礎系列」課程每個概念的結尾部份,我們都會請小朋友評量一下,他們達到課程目標的程度有多少。如果能在上完每個概念的課程時,針對整體經驗進行反省和評估,可能對你和你的學生而言,都會是很有價值的思考過程,這種思考的對象包括課程內容,也包括用來學習這項概念的教學方法。

可參考之教學策略(七)

●評量小朋友的成就

在「民主基礎系列」課程中,需要運用全面而多樣的方式,來評量小朋友針對課程中複雜的概念、知識與技巧的學習成就。課程中選擇用來評估小朋友進步狀況的方法,可能從較傳統的紙筆測驗,到以實際展演為主的評量方式,都包括在內。

傳統的書面測驗可以用來檢查小朋友的知識,以及小朋友對特定概念、想法或程序的瞭解,不過老師如果讓小朋友參與需要複雜的知識與技巧才能從事的活動,就得運用類似的情境,來衡量小朋友的成就。舉例而言,參與模擬立法聽證會的學生,應該要利用類似與對等的情境,來展現知識與技巧。這正是以實際展演為主的評量方式,最適合在互動式的學習策略中,用來評量學習成就的地方。

以實際展演為主的評量方式,和傳統測驗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這種方式並不要求學生針對以互不關連之獨立事項為主的測驗題,選出正確的答案。在以實際展演為主的評量方式中,學生可以在一個有意義的情境下(例如一場聽證會中),處理複雜的問題,藉以展現知識與技巧,而這些問題通常不會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正因如此,學生可以建構、或者創造適當的答案或產出結果,作為展現所知、展現自己能做些什麼的方式。

以實際展演為主的評量方式,尤其適合運用在「民主基礎系列」課程所強調的內容、技巧與學習經驗中。課堂上的活動,以及其它富含創意的專案活動,可以提供大好機會,把以實際展演為主的評量方式,納入學習過程中。有些課程內容本身就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架構,可以讓學生展現學得的知識與技巧。

以下是你在針對本課程,設計評量學生成就的方式時,可以考慮的一些基本要素:

◎ 利用行為運用的情境,來評估想評估的行為,也就是說,如果想評量學生做X這件事的能力,就讓學生做X這件事。
◎ 要求小朋友在另一個類似的情境中,運用類似的知識與技巧,以評量小朋友在某個情況中,運用所學的能力。建構一些情境,讓小朋友能在其中建構或創造適當的答案,而非從一些固定的選項中,選擇適當的答案。
◎ 評量小朋友實際展演或產出狀況的過程與品質,而非小朋友找出正確答案的能力。強調支持高品質表現或產出結果的思考與思維過程。
◎ 評量小朋友在面對各種相關的想法與技巧時,掌握其中關連性的能力。舉例而言,小朋友在準備參與辯論時,應該結合閱讀、研究、寫作、演說、與批判性思考等多種技巧。小朋友應該明白,其它領域的知識與技巧,可以如何協助他們處理挑戰性十足的議題。
◎ 事先提出成功表現的標準,同時確定小朋友充分明白這些標準。如果可能的話,提出一些表現良好的典範。
◎ 提出團體合作有效而成功的標準。團隊合作與群體互動是非常重要的技巧,如果小朋友知道,這些因素也在評量範圍內,就可以為這些因素賦予合法性。
◎ 建立一些機會,讓小朋友有機會評量自己的進步狀況,讓小朋友自己判斷,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這種做法可以協助小朋友內化高標準,同時學會自行判斷,自己哪些地方已達到標準。由於本課程中的學習策略,大部份使用的次數都不只一次,小朋友可以有一連串的機會,檢視自己的進步狀況。
◎ 提供豐富的機會,讓小朋友可以獲得來自老師、同學、以及參與全班課程活動之社區資源人士的回饋意見。

可參考之教學策略(六)

●推行互動式的教學策略

「民主基礎系列」課程的基本特色之一,就是所使用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小朋友積極參與,讓小朋友針對和權威、隱私、責任、正義等概念相關的議題,建立並說明自己的立場。小朋友可以學著把自己的知識,運用在當代的議題上,同時運用在各種社會/政治問題上。非但如此,這些學習策略還能夠倡導某些處理方式與參與技巧,提昇小朋友在憲政民主的體制當中,有效發揮公民職責的能力。舉例而言,小朋友可以學會彼此合作,達成共同的目標,也可以學著針對具爭議性的議題,進行評量、採取並捍衛自己的立場,或者學著以建設性的態度,處理彼此衝突的意見與立場。這些學習策略還能教導小朋友瞭解政府運作的方式。

可參考之教學策略(五)

●利用社區的資源人士

讓社區內有適當經驗或專業的人,參與教學活動,可以有效提昇與延展學生對「民主基礎系列」課程中的觀念理解。社區中的資源人士可以利用下列方式貢獻一己之力:

◎ 分享人生中的真實經驗,以及課堂上討論之觀念的相關應用,讓課程內容更生動活潑。
◎ 協助在課堂上落實各種活動,例如角色扮演、模擬法庭與模擬性的司法聽證會與辯論會等。
◎ 擔任嚮導,讓實地訪問的經驗更加豐富,同時在走訪某些場所,例如法院與立法院時,負責回答小朋友的問題。
◎ 和某個班級建立一種持續性的關係,讓小朋友可以定期打電話給資源人士,針對某一課中碰到的問題或議題,提出疑問並獲得解答。

社區內的各種人物,其實都可以擔任資源人士,其中通常包括警官、律師、法官、立法委員、全國與地方政府官員、教授與企業界人士等。

要讓社區內的資源人士盡可能參與,發揮最大的意義,需要先有詳盡的規劃,尤其要特別注意下列事項:
◎ 資源人士的參與應該要與討論中的課程或觀念相關。
◎ 主要的參與模式應該是與小朋友的互動與一起活動,應該請資源人士協助小朋友準備進行角色扮演,或者準備參與模擬法庭的辯論。資源人士可以擔任法官的角色,協助小朋友舉行座談,或者針對某一課中的特定細節,回答小朋友的問題。此外,資源人士也應該參與討論某一課或某個活動最後的結論。
◎ 資源人士應該針對主題營造平衡的看法,包括提供各式各樣的觀點。如果某個人不可能做到客觀,或許你可以考慮邀請第二個資源人士到現場,以確保小朋友能有平衡的經驗。同時,受邀的資源人士應盡可能使用簡單的語言,避免使用專業術語。
◎ 在資源人士到訪之前,小朋友應該先做好萬全的準備,以便在資源人士到訪時,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益。
◎ 大部分資源人士都不是受過訓練的教師,不應該負責掌控全班。在資源人士到訪的整個過程中,老師應該全程參與,有時老師甚至應該問些適當的問題,或者提供一些線索,協助資源人士更有效地和小朋友溝通,藉以引導資源人士。
◎ 為了讓到訪過程成功順暢,資源人士在到訪前,應該先拿到一份課程內容。而如果在資源人士到訪之前,能夠先跟資源人士碰個面、或者先通個電話,都可以協助資源人士釐清此行的目標。

由於本課程的課表十分緊湊,時間長度有限,因此最好盡早提出邀請。可以由一群特定的學生,負責在訪客來訪當天,擔任接待的工作,同時負責事後提出感謝函。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可參考之教學策略(四)

針對「民主基礎系列」課程的教材,推薦使用的教學方法。

●鼓勵小組學習

小朋友課本中的批判性思考練習,設計的方式通常以合作式的學習活動為主──和另一個同學一起、或以小組的方式來進行。要成功完成一項練習,一定要每個人都能夠參與。鼓勵小朋友不只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培養並運用適當的人際關係技巧。

教師在規劃與推動合作式的團體學習活動時,必須考慮到幾個重要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小組的人數。一些相關的研究結果,可以幫助你決定班上的同學每組應該包括幾個人比較恰當。
大衛‧威爾頓 (David A. Welton) 和約翰‧馬蘭 (John T. Mallan) 在他們的著作「兒童與兒童的世界:在小學中教社會研究」,(Children and Their World: Teaching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第四版,Houghton Mifflin出版社,1991年)中,指出人數不同的小組,會有一些常見的行為特色:

◎ 兩個人的小組:這樣的小組有兩大特色:高度密集交換資訊,並傾向避免不同的意見。不過如果發生意見不同的時候,就會陷入僵局,因為小組裡面沒有人可以支持其中任何一個人。
◎ 三個人的小組:三個人的時候通常會出現多數力量勝過少數一人力量的情況,不過三個人是最穩定的小組架構,其中的聯盟結構偶爾會出現轉換。
◎ 偶數人數的小組:人數是偶數的小組比較容易出現意見不同的狀況,這是因為小組當中的次級團體會擁有同樣的人數,而形成僵局。
◎ 五個人的小組:最讓人滿意的學習小組似乎是五個人的學習小組,這樣的小組內部運作比較容易,兩人對三人的比例,可以讓屬於少數的成員獲得支持。這樣的人數多到足以提供刺激,不過又少到足以鼓勵積極參與與認可個人的表現。
◎ 五個人以上的小組:隨著小組內的人數增加,能力、經驗與技巧的範圍也會提昇,不過讓所有成員積極參與、確保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以及協調團體行動的難度也會提高。

另一個教師在規劃與推動合作式的團體學習活動時會碰上的問題,就是要讓小朋友自由選組,還是要由老師指定分組。大衛‧約翰森 (David W. Johnson) 等人在「學習的圈圈:教室內的合作」(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出版, 1984年)這本書裡,指出小組活動有下列特性:

◎ 由小朋友自己選擇的小組,通常同質性很高,高成就的學生會選擇與其他成就高的學生同組,男生會選擇與男生同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會選擇背景與自己類似的人同組。
◎ 小朋友自己選擇的小組,認真參與活動的行為,通常會比老師指定的小組少。
◎ 異質性比較高的小組,討論中似乎會有比較多的創意思考,提出與接受說明的頻率比較高,也會有較多的觀點成形。

有個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來調整讓小朋友自己選組的方式,那就是讓小朋友列出三個自己想和他們分在同一組的同學,然後讓他們和其中一人同組,其他組員則由老師指定。對於那些沒人選上的小朋友,老師要特別加以考量,為他們提供一個支持的環境。

或者你也可以讓學生報數,藉此隨機分組。舉例而言,班上有三十個小朋友,你想分成六組,每組五個人,就可以讓小朋友從一報到六,一再反覆,最後讓報到一的人同一組,報到二的人同一組,以此類推,分組完畢以後,或許可以維持一段時間,不要每次碰到課本上有新的活動都重新分組。

以下是一些一般常見的方法,可以用來推動課堂上的小組活動:
◎ 確保小朋友有從事這項活動所需的技巧,如果沒有的話,你很快就會發現,因為他們就無法長時間進行這項活動。
◎ 給予明確的指示,讓小朋友能完成這項任務,同時看看小朋友是否瞭解活動中必須遵循的流程或程序。
◎ 給予小朋友適當的時間,讓他們能完成指定的任務。發揮創意,想出一些辦法,讓率先完成的小組,也能以很有建設性的方式打發時間。
◎ 處理管理方面的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確,如果最後有人必須代表整個小組,向全班報告,一定要確定有一個流程,可以選出負責報告的人。
◎ 想想看你的評量策略,會如何受到小組活動的影響。發展出一些方法,來獎勵團隊的努力成果。
◎ 監控團隊的運作狀況,擔任引導小朋友發展的資源。

可參考之教學策略(三)

針對「民主基礎系列」課程的教材,推薦使用的教學方法。

●運用有效的詢問策略

詢問與回應的程序,是整個課程重要的一環。有效運用詢問策略,對整個學習過程而言,十分重要,需要經過仔細的規劃。有些問題可能有助於確定,小朋友已經掌握到的知識有多少,但運用詢問策略的主要目標,應該在於協助小朋友,提高達成有效而負責任之決策的能力。正因如此,你選擇的詢問策略,應該要能引導小朋友分析眼前的情況,同時針對觀念加以整合與評量,藉以促使小朋友往後一輩子都能運用在本課程中所學到的技巧。

在規劃課堂討論的內容時,通常你應該考慮六大類問題,以下是這六大類問題的簡短描述與範例:

◎ 知識:這類問題包括回顧特定的事實或資訊。例如:正義的問題分為哪三種?
◎ 理解:這牽涉到瞭解教材意義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透過把教材內容從某一種形式轉換到另一種形式、或透過對教材的解釋而展現出來。例如:以一個履行責任的人為主題,畫一張圖。
◎ 應用:這牽涉到把所學之教材內容運用在新情境中的能力,例如:根據你的經驗,你能舉出什麼樣的例子?未來你可以如何運用這些步驟,來解決某個衝突?
◎ 分析:這牽涉到把教材內容分解為組成成分的能力,包括認清其中有哪些部分,以及釐清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例如:在這種情況下,保有隱私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哪些後果有益,而哪些後果可能帶來壞處?
◎ 綜合:這是把各部分整合在一起、組成一個新整體的能力,其重點在於創造新的思考模式。例如:校長為什麼應該擁有較多的權威?
◎ 評量:這是針對某個特定目的、評斷教材內容之價值的能力,可能是在互相衝突的責任之間,進行選擇的過程,或是判定某一條律法,是否符合良好規範的標準。例如:在協助你判定誰該為此獲得獎勵時,這些步驟有多大的用處?

你可以依特定的架構來擬定問題,以便小朋友傾聽並回應彼此的發言,而非只和老師對話。鼓勵小朋友以下列方式積極參與:

◎ 提出一個問題,請小朋友和另一個人一起討論答案。
◎ 請小朋友說明自己的回答,這對他們本身、以及對班上其他人都有好處。
◎ 請小朋友針對自己的答案、或班上其他人的回應內容,提出額外的事實、資訊、觀點等,作為延伸或補充。
◎ 請小朋友針對班上剛剛討論的教材內容,提出自己的問題。
◎ 提出一個問題後,至少停頓七秒鐘,讓小朋友有時間思考。
◎ 如果小朋友提出來的答案過於簡短或片段,請他們加以擴充說明。
◎ 每個問題請一個以上的小朋友回答。
◎ 鼓勵小朋友針對其他小朋友的答案提出回應。
◎ 請自願者回答問題,也請非自願者回答問題。

可參考之教學策略(二)

針對「民主基礎系列」課程的教材,推薦使用的教學方法。

●引導課堂討論

權威、隱私、責任與正義這些概念發展的歷史中,包含了各種爭議、辯論、評量與重新評量,「民主基礎系列」課程的研習過程也是一樣。有效的公民教育,包含了講授內容,以及針對具爭議性的主題,進行討論,這也是本課程最讓老師與小朋友感到有趣的地方。透過討論的過程,小朋友可以培養知識、發展出決策技巧、培養管理衝突的經驗、以及投入實現公民參與的義務。

為了確保本課程提供的經驗,對你和你的學生而言,都能算是發人深省,讓人收穫良多,或許你可以採納以下的建議,成功地在課堂上針對具有爭議性的議題,以及當代的話題進行討論:

◎ 強調爭議、折衷與共識的合法性,這些是民主社會的生命力所在。
◎ 嘗試以具體的方式呈現爭議的重要癥結所在,舉出一些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會碰到的類似問題與困境,作為實例。
◎ 強調一些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例子,以便讓小朋友瞭解,過去類似的衝突如何獲得處理。指出有些時候,我們其實沒有達到建國的理想與原則。檢視一下這些概念在時間的長流中,如何獲得詮釋與應用,可以幫助小朋友瞭解憲法制度的彈性,以及個別公民在協助國家達成目標時,所扮演的角色。
◎ 鼓勵小朋友以不帶偏見的方式,檢視並提出互相衝突的觀點,以強調各種觀點的合法性。如果小朋友漏掉了任何相反的看法,老師有責任予以補充。
◎ 讓小朋友把注意力放在討論或處理想法或立場上,而非放在人身上。強調在碰上具有爭議性的議題時,思辨的各方很可能持有不同的看法。鼓勵小朋友在不同意大多數人的想法時,也能提出不同的意見──即使要獨排眾議亦然。
◎ 協助小朋友找出明確的爭議點或歧見點、可採取折衷之處、以及不可能採取折衷的地方。強調針對一個議題所得的結果或決策,其重要性可能不如加強培養透過思辨進行決策的能力,以及以文明的態度、在尊重他人意見的情況下、表達這種決策的能力。
◎ 評量大家所提出來的論點,並針對眾人所建議的各種選擇,探索可能的後果,藉此作為一項活動或討論的總結或摘要。另外有效的摘要方式還包括師生共同評估整個討論的過程、準備團體活動的過程、以及說明班級活動的過程。

在這項課程當中,全班的討論與意見分享,非常重要,因此在整個課程展開之前,你或許可以先訂定幾項基本規則,舉例而言:

◎ 表達意見時,一定要準備好為自己的意見辯護。
◎ 以有禮而尊重的方式,傾聽他人的意見,或許你會被點到選一個(除了你自己的意見之外)你最喜歡的意見。
◎ 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言,可是一次只能有一個人說話。
◎ 不要針對他人表達反對意見,爭辯時要提出理由和想法。
◎ 你可以隨時改變看法,準備說明你改變看法的理由。

可參考之教學策略(一)

針對「民主基礎系列」課程的教材,推薦使用的教學方法。

●運用思考工具分析議題

有時個人或組織面對的一些議題,很難分析或解決。在「民主基礎系列」課程中,小朋友會面臨一些類似的問題,這個課程可以提供小朋友一系列的分析架構,或稱為「思考工具」,以協助小朋友針對重要議題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培養理性而負責任的態度。所謂的「思考工具」,指的是針對權威、隱私、責任與正義等議題,加以檢視與進行決策時,非常有用的各種概念與系列相關問題,這些「智識工具」就像其它所有良好的工具一樣,可能有多種用途。

我們只要先看看思考工具如何運用在其它研究領域,就可以更清楚瞭解在分析有關權威、隱私、責任與正義的相關議題時,各式各樣的思考工具其實十分必要,也非常有用。想像一些考古學家漫步走過小山坡,想找尋古代村落的遺跡,他們心裡一定有一套基本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包括事實、觀念、假設與問題等,可以讓他們注意到並瞭解到一些,門外漢可能看不到、或者無法瞭解的事物。

即使門外漢可能碰巧踏上一個考古遺跡,但是一定得像考古學家那樣,擁有一些特殊的知識,才能馬上辨認出人類曾經居住過的蛛絲馬跡,接下來考古學家才能運用思考工具,有系統地蒐集並處理一些資訊,以便更加瞭解過去的世界。

在其它領域接受過訓練、能夠運用思考工具的人也是一樣。在每個領域裡,接受過訓練的人,都比沒接受過訓練的人,擁有更大的優勢,能夠瞭解某些事物,完成某些目標,或者做出明智的決定,並擬定接下來應該採取的行動。無論是木匠、電視製作人、政治學家、法官、或太空人,都是如此。

雖然以思考工具作為思考過程的一般概念,貫穿了整個課程,但每個章節所提出的整組問題,卻依必須解決的問題類型有所不同。舉例而言,我們不會用同樣的詢問策略,來處理權威議題與正義議題。

我們透過運用主動積極的學習策略,來加強本課程所運用的思考工具,藉由這種學習策略,小朋友可以培養出在民主社會中,成功參與社會與政治活動所需的個人與群體互動技巧。從訓練學生運用思考工具的這個角度而言,公民教育中心的課程,可以說是獨一無二,一個人只要學會了這些思考工具,一輩子在做各種決策時,都可以一再運用。

「民主的基礎」系列叢書介紹(六)

叢書格式

本叢書共有兩部份:一部份為故事書,一部份為教師手冊。

故事書的格式

這套課程的故事書,每本故事書都分為四個章節,每個章節都強調與中心觀念相關的某個重要面向,同時要小朋友進行批判性的思考,以解決某個問題。頁面邊緣有特殊記號標出討論的重點。碰上這些討論重點時,老師應該停下來,讓小朋友討論手冊中提出的相關問題,這些問題通常還沒有解決,這樣的閱讀策略,可以讓小朋友在不受故事內容的影響下,自行提出解決之道,同時小朋友也因此必須針對自己的經驗,進行有意義的反思,以便把已知的知識運用在新的狀況上。

每本活動手冊都有四個章節,針對故事書的內容進行討論與反省。在這些章節中,老師可以同時運用故事書和活動手冊,而故事書內小部份的對話,以及一些插圖,也會出現在活動手冊裡,以便於兩者間的連結討論。

教師手冊的格式

章節格式:教師手冊設計的目的,在於彌補故事書內容的不足,並加以進一步的延伸。每一章開始都有「章節縱覽」,描述該章節的整體目的。接下來是「教學目標」,以行為敘述的方式呈現。小朋友在上完每一課以後,應該要能做到這裡敘述的目標。不過這份教材在觀念上具有累積性,因此在學習的每一步過程中,小朋友並不需要馬上完全熟練。

在「教學目標」後面,有所謂的「事前準備/所需教材」,這部份指明小朋友故事書中討論到的相關頁數,並建議教授本章節需要額外所做的準備或教材。接下來的部份包括「教學者應該瞭解並能解釋的概念」,一些有關課程主題的額外資訊,可以討論的問題,以及針對特定小朋友練習部份的解答等。

附錄:這本手冊最後面的附錄,有表格、人物與面具的完整圖案,可以用來影印。

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民主的基礎」系列叢書介紹(五)

課程架構

可以獲得鼓勵,全力投入承擔身為公民的責任──這種責任隨公民權而來,是這個課程的教材內容,不像傳統的教材,以事實、日期、人物與事件為主。相反的,「民主基礎系列」課程的內容,主要在於引導我們認識憲法民主不可或缺的想法、價值與原則。這個課程主要圍繞著四個基本概念:權威、正義、隱私和責任,這些概念是公民價值與觀念之共同核心的一部分,而相關的價值與觀念,則是美國民主化公民社會之理論與實踐的基礎。這些概念並非互不相關或彼此排斥,其中有些概念甚至可能彼此衝突,就像所有重要的概念一樣,這些概念本身都有很多不同的解釋。

「民主基礎系列」課程可以當作一個完整的課程來教授,也可以視某個學校或地區的整體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果的相關性,選擇其中特定的概念來教導。教導這些概念並不需要依循特定的順序。

●學習《權威》──小朋友學習權力與權威之間的關係,同時藉著瞭解缺乏權威或濫用權威的一些狀況,明白權威的意義。接著他們會檢視一些用來應付這類狀況的明智、有效的方式。

小朋友可以習得知識與技巧,針對和享有權威之人士相關的事務,進行明智、合理的決定。他們也可以習得知識與技巧,針對評量或研擬規則與律法,進行明智、合理的決定。

小朋友會學到,每項權威的運用,對個人或對社會整體而言,都有某些利與弊。我們必須瞭解運用權威的益處與代價,才能針對權威應該運用的範圍與限制,進行明智的判定。

小朋友必須針對權力、以及某個權威職位應該要有的限制,進行判定。他們會學到,權威的運用應該要有效果,但是不該採用壓迫手段。

●學習《隱私》──小朋友學習定義隱私,瞭解隱私的重要性,同時學習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辨認並描述共同的隱私內容。小朋友藉此認識各種因素或要素,用來說明個人隱私行為的差異性。

這個課程協助小朋友瞭解,我們每次維護隱私,都會造成某些結果,有些結果會帶來好處,有些則會帶來壞處。小朋友還會學習到,不同的人,針對在某個特定的情況下,是否該保有隱私權,看法也會不同。

小朋友會學習到,我們身為公民,要面對的某些重要的問題,就包括隱私該有的範圍與限制。

●學習《責任》──小朋友學習對個人與對社會而言,責任的重要性。他們在此檢視責任從何而來,同時學習「負責任」與「不負責任」,可能造成的結果。一個人負起責任時,可能造成很多個不同的結果,有些結果是好處,有些是壞處。小朋友會學到,在判定哪些責任比較重要,需要優先執行時,先弄清楚這些結果的益處與代價,是很重要的。

小朋友會學到,我們經常面臨彼此衝突的責任、價值與利益。這個課程會要求小朋友,針對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應該要履行哪些責任,追求哪些價值觀與利益,進行合理的決定。

小朋友會學到,針對某個特定的事件或狀況,進行評量或採取立場,看看什麼樣叫做盡到責任──哪些時候當事者該受到鼓勵,或者哪些時候該受到責備。

●學習《正義》──這個課程可以幫助小朋友瞭解,正義的問題可分為三種:分配性正義,匡正性正義與程序性正義,小朋友可以透過這三種分類,學習分辨正義的議題。

小朋友會學到,在一群人或一個團體之間,公平分配利益或職責的重要性,他們會學到,利益可能包括工作的薪資、或是發言或投票的權利,而職責可能包括一些義務,例如做功課或做雜事等。

小朋友會學著,針對匡正性正義、或者公平性的問題、或者對錯誤和傷害如何進行適當回應等事項,做出決定。

小朋友會學到,如何認清程序性正義的問題,以及以公平程序收集資訊做決定的重要性。

「民主基礎系列」雖然在本質上探討的是觀念性的問題,但內容卻是以小朋友的日常經驗為基礎。這個課程最獨特之處,就是能協助小朋友,認清自己的經驗與較大的社會與政治生活架構之間的關係。

本課程設計的目標,在於能融入社會研究語言藝術。

「民主的基礎」系列叢書介紹(四)

課程目標

「民主基礎系列」課程的設計在於:
● 提昇我們對於符合憲法的民主制度及其所建立的基本規範與價值的瞭解。
● 培養青少年成為有效率並負責任的公民所需的技能。
● 增進在公領域及私領域做決定和處理衝突時運用民主程序的認識和意願。

透過「民主基礎系列」課程,學生可以培養自己的能力,找出需要社會行動的議題。透過一連串充滿知識性的探索,學生奠基於正義、平等、自由與人權等理想之社會,其永續存在不可或缺的要素。

「民主的基礎」系列叢書介紹(三)










課程理念

「民主基礎系列」的課程,是基於一種基本信念,那就是有關民主之原則與價值的相關教育,能夠提昇個人的能力與意願,讓人更能表現出知書達禮、認真負責的行為。既然如此,教育單位的角色,就在於協助學生,加強提升自己明智抉擇的能力──學習如何思考,而非思考些什麼。那種強制灌輸學生想法的做法,對民主社會裡的教育單位而言,並不恰當。

「公民教育的基本信念在於,以這種想法為基礎的課程學習之經驗,有助於推動理性而深刻的參與,加強落實相關的原則、過程與價值觀,而這些正是維繫與改善民主社會的基本要素。

「民主的基礎」系列叢書介紹(二)

有效公民教育課程的特性

有效的公民教育課程,至少有四大特性:

● 學生之間廣泛的互動:要培養公民社會的參與技巧,以及敦促大眾負起公民的職責,其中最大的關鍵,就在於能採用激發學生互動與合作式學習的教學策略。這類教學策略的範例,包括小組活動、模擬教學、角色扮演活動、以及模擬法庭等等。

● 平衡處理各項議題的實際內容:以實際而公平的手法,來處理各項議題,是有效公民教育的基本要素,另外針對與爭議點相關的各個面向,進行批判性的思考,也是這類教育的基本要點。如果我們把司法與政治制度說成完美無缺或無懈可擊,學生一定會懷疑老師的可信度,以及整個課程內容的實際程度。從另一方面來說,假如我們只舉出制度失敗的例子,學生就比較不可能把制度視為維繫社會秩序與正義的正面手段。在尊重司法與政治制度、以及針對這些制度的應用實例提出建設性的批評之間,應該要設法找出一個平衡點。

● 在教室內運用社區的人士作為教學的支援:如果能和我們的司法與政治制度中,各種實際在其中工作的成年角色典範進行互動,就可以提高課程的可信度和真實感,同時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對司法與政治制度的正面態度。在教室內適當運用人脈資源(例如律師、法官、警官與立法委員等),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與公民職責相關議題的興趣,同時促進學生對教師與學校表現出正面的反應。

● 校長與學校其他重要行政人員大力支持公民教育:要想在校內成功推動公民教育的一大關鍵,就是校內的行政人員,尤其是校長,一定要大力的支持。扮演支援角色的行政人員,要想協助公民教育的推動,可以製造一些機會,如提供同儕的支持,獎勵教學成就傑出的教師,或協助教師向校外的社區人士,說明並強調這個課程的正當性,並同時提供一些機會,讓員工培養推行公民教育課程所需的知識與技巧。此外,要成功推動公民教育,教師和同事對公民教育保持正面積極的態度,也十分重要。

成功的公民教育課程,會以充分注重每個人的方式,積極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這種課程十分重視反省、思考與對話,而且會很有系統的加以落實。在我們的憲政民主當中,為了促進大家負起公民的職責,有兩個同等重要的要素,就是培養知識與人格。在「民主基礎系列」的課程中,我們用盡所有的方法,試圖整合這些基本的特性。

「民主的基礎」系列叢書介紹(一)


「民主的基礎」導論:
《權威》、《隱私》、《責任》、《正義》
-人權品格公民法治教育叢書

與國內其他課外讀物不同之處:
本系列叢書在編輯及課程設計時,依不同年齡學生的認知心理發展,將人權品格公民法治教育的核心概念融入在教學原理及課程內函中,除具備以下特徵外,本叢書「兒童版」、「少年版」及「公民版」分別榮獲94年度、95年度及97年度國立編譯館獎勵人權好書獎。

2009年法治教育向下紮根「校園公民會議」教學紀錄片徵選活動報名表暨授權使用作品同意書

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作決定!校園公民會議」計畫實施建議

1.蒐集資料,分辨問題。首先研讀「民主基礎系列」教材並討論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權威」、「正義」、「隱私」、「責任」。

2.設定主題,選出議題。決定所要研究的問題後,你們就需要開始蒐集、評估有關這一問題的各種資料例如:1.與「隱私」相關 2.討論議題是:「○○○」,相關問題可向2009「校園公民會議」活動部落格:http://dedvd2009.blogspot.com/諮詢。

3.決定分組? 請依照議題的內容需要,決定分組方式。如鎮民代表大會中的鎮民代表、店家代表、船公司代表…….等。

4.各組依活動角色蒐集所需資料。這個步驟是幫助充實或證明發表時的說明內容,使其更為有說服力。

5.分析資料並擬定解決辦法。需要評估益處及代價或範圍與限制,譬如有沒有限制了誰或什麼權益,有人需要犧牲什麼嗎?有沒有違反憲法或人權?

6.提出立場並說明理由。最後,提出一個明確的立場及可行的建議,並說明你們將如何促使當局採用你們所建議的政策,或如何達成目標。

7.主席(團)職責:提出問題、做出決定並說明理由
a)聽取各組說明。
b)準備對各組提出問題,不同小組的立場所提出的理由是否有疑慮的?並請該組回應。
c)綜合各組立場為這個班級提出的議題做出結論或行動決議,並說明理由。
◎評分標準
-會議前準備 15%
-運用思考工具 20%
-緊扣核心概念 20%
-做出決定與否 10%
-經驗省思與自我評估 15%
-分組等呈現方式 10%
(例如:組別太多或太少、議題所要關照的各種立場有無被設置分組、各組學生能力是否均等……)
-綜合表現 10%

◎參考用思考工具表
(請詳民主基礎系列教材或活動部落格http://dedvd2009.blogspot.com/

「作決定!校園公民會議」內容說明

1.參加作品內容須以紀錄於校園內舉辦與「民主基礎系列教材-<權威>、<隱私>、<責任>、<正義>」的教材及核心概念相關的會議活動紀錄影片。

2.本次「會議活動」內容四大要素:
A)分組形式-如何分組(指導學生分組技巧)。
B)參考運用「民主基礎系列教材-<權威>、<隱私>、<責任>、<正義>」的教材內所附之思考工具。
C)會議活動題材應緊扣「民主基礎系列教材-<權威>、<隱私>、<責任>、<正義>」等核心概念。
D)應對會議議題作出決定,並說明決定理由。

3.可選用「民主基礎系列」教材內的會議活動主題與形式,或自行設定適合班級關心的生活或時事議題。

「做決定!校園公民會議」規格說明

1.參加徵選之作品其影像及收音須清晰,並確認檔案之完整性且可完全讀取影音,否則視同規格不符。

2.參加徵選應繳交一式三份作品光碟:內含
A)教學影片,檔案格式為MPEG2,畫格大小為720*480 pixel,可以用Windows Media Player 或 POWER DVD正常播放。
B)主題緣起及分組大綱說明電子檔(A4大小一頁以內)(例如:分組大綱-學校行政代表、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學生代表…….)。
C)另附書面說明,a.報名表 b. 主題緣起及分組大綱說明(A4大小一頁以內)

3.教學紀錄片全長50-60分鐘(各段長度超過及不足均酌予扣分,A、B、C段落間須明顯區分)
A)籌備紀錄5~10分鐘(建議至少包括舉辦正式會議活動前對學生之教學指導、學生蒐集資料及會議活動前學生分組討論過程之其中一部分或全部,可以剪輯)
B)正式會議活動紀錄40~50分鐘(需全程一次拍攝,不得擇片段剪輯)
C)經驗省思自我評估紀錄5~10分鐘(請參考下頁的經驗省思自我評估問題,可由師生共同完成,可以剪輯)。

4.參賽作品一律不退還,請自留存檔。